书名:《孙大志画集》出品: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出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开本:300毫米×250毫米
页码:208页
书号:ISBN 978-7-5593-7927-6
定价:128元
艺术评论
画家孙大志的创作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具有中国造型艺术的特征。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也继承了杰出画家、他的老师卫天霖的艺术原则。
——叶列梅耶夫(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列宾美术学院院长)2001
从画家孙大志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生活,无论色彩、用笔,自然生动,亲切感人。艺术风格深受著名画家卫天霖先生影响,并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绘画语言。
功夫很深,画得很松(动)。
——罗尔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02
用“锲而不舍”来总结画家孙大志先生的学艺情况是非常确切的,他曾为解决素描和色彩上的问题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天道酬勤”,从他近几年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在油画的色彩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进步。
他在创作油画先驱卫天霖肖像画中,不仅形似,而且在对卫老精神的表达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国内肖像画创作上突出的好作品。
——李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2002
大志为人爽直、坦率,对艺术求实,勇于探索。在他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追求,他既传承了卫天霖先生色彩绚丽、多层次且浑厚的底蕴,又有他独到的表现方法,出于对美的追求,而自然产生了他自己的风格,只有形式脱离自然的约束才成为风格。
——邵晶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02
孙大志同学早年曾亲炙伟大的色彩画家卫天霖先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他多年来非常注意研究体会卫先生的油画色彩语言特点与绘画精神,他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对油画要求严格、精益求精和锲而不舍的作风。因而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受益匪浅,其作品在油画展中多次获奖。他后来积极参与了卫天霖艺术研究会的工作,努力弘扬卫天霖艺术,是对中国油画事业的一项重要贡献。祝孙大志同学在油画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李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2018
孙老师的艺术隐隐地流淌着20世纪初我国留欧油画先贤的血液,它不但反映在外观上的色彩、笔法和品味,而且在内里的精神上具有这些先贤的气质:执着、质朴、专注、内省。不过即便如是,孙老师的艺术又具有他个人的气质,他吸收了先贤作品的营养,却融汇为他个人的一种凝重而豁达、浓郁而淡泊的艺术特质。
——钟耕略(旅美画家、艺术评论家) 2019
孙老师的雪景,真是画得斑斓又清新,湖蓝、石绿、玫红等颜色用得大胆舒服,用笔用材那样随兴不羁,让人感觉到似乎一位落拓的诗性少年住在他的心里、眼里,毫无一丝暮霭气。那些眼前和身边触及之平常,皆能涉笔成趣,极是动人心扉,尽显文人雅士静居山林的澄澈愉悦之境。孙老师画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的那批“忆雪”之作,含蓄优雅又沧桑,竟完全不似出自那样的时代基调中之境,也令人观之意味深长悠远……
——成佩(博士、美术评论家) 2019
色彩恣意不张扬,厚重广博,这支文脉今日鲜矣。大志老师深耕不辍,大气象!
——赵家兴(油画家、艺友) 2020
作品欣赏
中国风 · 卫天霖先生 100x80cm 1999
中国风 · 卫天霖先生(局部)
大道·卫天霖先生 120x180cm 2012
沉浮·李瑞年先生 100x100cm 2004
丑角·自画像 73x61cm 2005
岱园春雪 38x46cm 2010
虹楼錦池 65x65cm 2003
浓夏 46x61cm 2013
浓夏(局部)
番茄菠萝 38x46cm 1993
瓜、蟹、红酒 38x46cm 1998
瓜、蟹、红酒(局部)
兔儿爷佛手 50x61cm 1999
兔儿爷佛手(局部)
番茄字帖 46x55cm 1993
辛亥百年·水果 51x63cm 2011
辛亥百年·水果(局部)
秋实·倭瓜洋葱 61x73cm 2009
双鱼 80x80cm 1998
双鱼(局部)
鲢鱼 55x46cm 1992
君子兰·樱桃 61x73cm 2014
君子兰·樱桃(局部)
丁香 65×65cm 2011
白菊 61x50cm 1994
瓶葵 46x38cm 2004
后山晚归 46x55cm 2008
箭扣长城 38x46cm 1997
滑雪场 38x55cm 2007
维罗纳古罗马斗兽场 28x44cm 2007
老石屋·晏家堡 46x61cm 2008
智化寺 27.5x36cm 1983
智化寺(局部)
关于艺术家
孙大志
1942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卫天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1993年至2018年),北京教育学院教授。1958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油画专业,师从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罗尔纯、董福章等先生,1963年毕业于李瑞年教授画室。2002年举办孙大志画展,出版《孙大志作品集》。2007年赴巴黎国际艺术城吕霞光画室研修。多年从事油画创作、教学及艺术研究和组织工作。作品曾在全国美展获奖,并被国内外画廊与私人收藏。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习艺六十年自叙(节选)
孙大志 / 文
历史上每位成功的艺术家都是一次创造性的综合,罗尔纯先生深受吴冠中艺术思想影响,他以奇拗的个性,撷取诸师之长,将西方表现性与中国写意相融合,大力强化色彩造型,别开新面,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头十五年,他无疑是中国写意油画的领跑者。他的名言“何处不乡土”启发了我进一步深化对油画民族化问题的思考。多年来有幸得到他的点拨、关心和鼓励,只是因我的冥顽不化而有负他的期许。
年轻时也曾盲目崇洋,中年渐悟,后悔没学好“母语”,通过对中西方传统与现当代艺术及理论的观摩、学习和比较,益觉我中华文化艺术如此光辉灿烂、博雅精妙,而且更贴近艺术的本质——“意”和“象”,也更合于非极端与绝对化的“中道”。尤其在今天的图像与复制时代,面对当代艺术的鱼龙混杂、歧路错综和精神困惑,深感我们的老祖宗多么聪明、超前!对西方大师、对世界各种文化应当“平视”,在汹涌而来的当代艺术冲击下保持清醒,盲目追捧和一概排斥都是不对的。
作为文化精神的载体,艺术应该是由诸多因素化合的统一体。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我更偏爱古典诗文、书法和京剧艺术,自知根底浅薄可怜,因而着力补课,80年代曾向隐儒邱松岩先生请益过书法,也曾向名师专家学习过京剧艺术,并有幸在高冠华先生晚年做了他的“诗徒”。
早年曾有志于做个肖像画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环境际遇,虽然并未完全舍弃人物画,但也和我的老师们一样逐渐以画风景、静物为主。一方面较少受外部条件制约,更主要的还是观念的转变:人在宇宙中不过是渺若微尘的匆匆过客,众生平等,万物齐一,不在于画什么,而是为什么画和怎样画?我通过学习和研究卫天霖油画艺术,自然地追溯到塞尚,塞尚以他超越表相追寻本质的形上绘画观,开创了全新的绘画语系,为我们打开一片新视野,转换了新眼光。塞尚的出现也使中西两大艺术体系在“象”的层面上有了沟通交融的可能性,他和伦勃朗等大师一样,如同一座座灯塔和航标,使当代艺术于勇猛行进中有所瞻顾和依凭,不至迷航或坠入海底深渊。
我羡慕那些善于用心来创作的同行,但我是一个笨人,不动手心就虚,甚至无法深入思考。记得毕业前一个晚上,我和同学闫承钧拜访了落寞中的油画前辈张秋海先生,告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嘱咐说:“你们将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画画,不要像我……”
自放山林迄今已二十余载,因爱山而住山、画山,以山为师、为友,大山成了我最主要的题材。原先画人多,总爱用看人的眼光看山水树石、花木果蔬,把它们当作活的生命来画、来敬重——从我的观察,山水花果确实各有性情。同时,也自然地把对卫天霖、塞尚、黄宾虹、徐渭、虚谷、傅山等前贤和古代碑帖的临摹研究,以及诗文和其他姊妹艺术的学习心得运用到创作中,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综合统一。在认真研究传统绘画和临摹先辈的基础上,尽量发挥自己的可能性,哪怕再迈出一小步,已足够努力余生。
我不想制造风格,风格形成是个自然过程;更不愿曲意迎合,哪怕以“时代”“社会”“民众”等重大名义。比起种种这些,我更注重研究揣摩传统和对审美品格的追求,这是我受益于“北艺”老先生们最重要的一点。
这本画集是我2002年首次举办画展以来的一次集中反思,惭愧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并未取得应有的进步,心中所想和笔下所出有着巨大反差。当了大半辈子老师,恪守法度和补课思想成了我的局限,尽管也曾对现当代艺术认真做过一些研究和实验,试图突破既有和自设的层层“重围”,也只留下了一些不成功的习作和草图。检讨平生,虽然努力而成绩平平,愧对师友,牵累家人。回想一路磕磕绊绊、困顿伤痛,种种狼狈情状不堪重提,唯自念习艺六十余载尚未失“真诚”二字,遂以敝帚自珍汇编成册,算是对己对人有个交代。
艺海无涯,天外有天,岁月有情,丹青送老,蓦然回首已将耄年!面对英才辈出、强手如林,不敢悲观懈怠,能在有生之年获得精神和艺术的真正自由,是我的唯一梦想,就用大诗人杜甫名句“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为自己鼓劲打气吧。
本内容由juhaohua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haohua.com.cn/archives/19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