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城的末日》是由俄国著名画家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于1827—1833年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在此作品收藏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此作品表达的是庞贝故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毁灭的景象。画面中的画面都笼罩在火山爆发的火焰当中,很多高大的建筑物和精美的雕像惨遭毁灭。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通过此作品揭示了世界在毁灭的过程中,人们面对死亡的场景,表达人们应该有相互关系的美好道德品质。

《庞贝城的末日》油画作品赏析
作品名称:庞贝城的末日/ karl pavlovich bryulov
作者名称: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last day of pompei
作品尺寸:651×466
作品出处
《庞贝的末日》是俄国画家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于1827—1833年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收藏于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博物馆。
作品赏析
这幅《庞贝城的末日》的作者布鲁洛夫,是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被学院公费派往意大利进修深造。1827年,布鲁洛夫随考古队到庞贝城去考察,出土的庞贝城遗址使他惊叹不已。庞贝城毁于公元79年一次火山爆发,许多古代的艺术品因此重见天日,在欧洲再次引起人们对古代艺术的向往之情。

布鲁洛夫在当时便产生了一个构思,表现这个古代庞贝城毁灭时震撼人心的场面。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反复思考,并进行了长期的资料收集工作,最后决定表现人们在末日到来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亲人间的相互支持。油画《庞贝城的末日》画面的处理手法夸张,布鲁洛夫用鲜红、暗红、黑灰和白的对比,表现闪电雷光和山崩地裂时的景象,人嚎马嘶,大理石雕像从屋顶往下坠落的细部描写,更加强了画面的气氛。人群中有一个头顶颜色盘和绘画工具的青年人,是画家布鲁洛夫的自画像。

布洛留夫在画中充分描绘出了庞贝城的真实细节,比如石板路面、手工艺品与建筑;而更关键的是他在画中描绘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灾难来临,大厦将倾之际,在漫天的灰黑烟尘与火红岩浆下,男女老少们在逃窜、躲避、求救、祈祷;他们或惊慌,或恐惧,或悲痛,或绝望,每一个人的动作与表情都不同,这些众生相营造出了强烈的末日降临的戏剧感。每一处细节都值得仔细品味。

留洛夫站在这自然的废墟上,脑海中浮现出处于动荡的俄罗斯祖国。于是诞生了创作这幅画的构思——从真实的自然事件中去描绘历史变迁事件中人们经历的灾难和心态。画家意在通过对“末日”这种惊心动魄的主题的描绘,揭示了人们在祸害降临时所表现出的人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互相帮助和关怀。这幅画的立意正如赫尔岑所说是:“非常自然地在俄罗斯画家的心灵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从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出发,吸收现实主义因素:虚构的场面、理想化的人物造型和矫揉造作的人物组合。

画家将这一切自然地安排在一个真实可信的环境之中。画中描绘了火山爆发的瞬间,天崩地裂,火山灰夹着岩浆如倾盆大雨一般从天而降,宏伟的建筑即将溃崩,雕像将从屋顶倾落,丧魂落魄的人群忙于逃命,背景的火山喷发着闪电般的狰狞火焰,吞食着周围的一切。这充满动势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光色对比、人物的痉挛性的动作、他们惊恐的神态及绝望的表情,都加强了画中的悲剧性效果。

画家表面上画的是庞贝末日,实际上暗示着自己祖国俄罗斯的历史变迁,为了表明这不是历史上的悲剧,而是俄国社会现实,他有意将自己的形象画在左面亮区一组人物当中,头上顶着油画箱的年轻人正是画家自己,表明祖国的社会动荡正是画家亲身经历的事件。

《庞贝城的末日》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手法融为一体。整幅画作画面十分的宏伟且构图复材。其中多重组合的人物淋漓尽致的渲染了环境,让人们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火光、电闪雷鸣、人仰马翻以及建筑摇摇欲坠的画面。整个画面有着较强的戏剧色彩,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紧张。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haohua.com.cn/archives/31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