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是中国著名的水彩画家和教育家,1959年出生于山东青岛。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该校任教多年,现为特聘教授。此外,他还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陈坚的水彩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和展出,被誉为中国水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日本投降图
作者:陈坚
创作时间:1987年—2003年
规格:6mx2.2m
类型:历史题材油画(抗日战争)
场景地点: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现存:抗日战争纪念馆。

作品赏析
陈坚的构思非常独特,他选择了“三九良辰”这个最寂静的时刻,也是最扣人心弦的时刻,来表现这一历史场景。他最初给这幅画起名为《落日:1945年9月9日9时》,但后来他认为应该更公正、更客观,去掉主观评说,索性改名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陈坚对自己的创作理念充满激情,但也很冷静。他说:“中国人民以3500万人的生命换来了那一天的胜利。这个胜利来之不易,永远不该忘记。我感谢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一光辉瞬间给我心灵的震撼!”今天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日。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值得我们铭记于心,不忘过去,砥砺前行。

陈坚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他不仅求证受降会场上的52面国旗是否按字母排列,还要确保这些国旗的样式符合1945年的标准。为了绘画取样,他甚至买来白布,亲自画出20多面国旗,缩小排列成悬挂状。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和黑白老照片,陈坚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细节。例如,日本军官的袖口都有军衔标志,而日本陆军高级将领在战场上普遍骑马行军,因此皮靴镶有“马刺”。此外,陈坚还亲手制作了各种服饰、领章、佩挂和臂章标记的道具,以便在绘制时参照描摹。

对于投降席和受降席这样的概念,陈坚也不敢随意想象。他通过对比几张照片,发现投降席和受降席的大小是不同的。中国将领面前的受降席比投降席大一倍,而日军将领坐的是帆布垫的高背木椅,中国将领坐的是带扶手的太师椅,扶手雕有回纹形曲线花纹。陈坚甚至去南京博物院看了投降席和受降席的复制品,并画了速写。他发现,黑白照片上的投降席和受降席包有“三色布”,深浅不一。南京博物院复制时做成了蓝色、白色、蓝色,但陈坚认为这不对。他参照会场立柱等处的色彩搭配,断定“三色布”应遵照中华民国的国旗色:蓝色、白色、红色。这三种颜色是当年受降仪式会场布置运用的基本色。

陈坚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创作了一幅名为《日本投降图》的油画。虽然这幅画与史实有些出入,但它的气势磅礴,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庄严场面。这幅画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是陈坚的鸿篇巨制。《日本投降图》荣获了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金奖等多个奖项,现存于抗日战争纪念馆。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haohua.com.cn/archives/31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