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侵略性的自我描述《与中国灯笼的自画像 》埃贡·席勒

埃贡·席勒出生于奥地利,他的父亲死于梅毒,他的舅舅奥尔成为了他的监护人;但席勒不愿接受高等教育,却频频展现出自己对艺术的天赋,所以在1906年,他考入了维也纳艺术学院,成了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尔的学生。但 就读不到一年,就由学校的多位教职员推荐到维也纳美术学院继续学习油画和素描,这位后来他的绘画作品风格基调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席勒十分喜欢画自画像,其中也有几幅裸体自画像。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自己外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内心的独白。从这些自画像中不难看出,有的是扭曲的,有些是荒诞的,有些身体是瘦弱的。这些自画像让人们察觉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

埃贡·席勒的作品构图一般都比较简单,采用一种近乎平面化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与东方绘画的构图法则类似。这样的构图也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大特点,具有极高的辨识度。画面主体旁边没有过多的物体作为装饰,有一种虚幻之感。他的作品往往善于抓住人类最为本质的情欲、生死、痛苦、不安、恐惧;用明暗对比的方式去创作,具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他擅长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情欲,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观念,让绘画创作更加真实,也体现出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具有侵略性的自我描述《与中国灯笼的自画像 》埃贡·席勒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与中国灯笼的自画像 》(Self-Portrait with Chinese Lantern Plant)
创作者:埃贡·席勒
创作时间:1912 年
创作地点:奥地利
风格流派:维也纳分离派表现主义画家
题材:人物
材质:帆布
尺寸:32.2 x 39.8 cm
收藏地点:不详

作品赏析

《与中国灯笼的自画像 》这幅画中,席勒就像他的同伴维也纳表现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一样,也利用了心理分析的理论,只不过这次的分析对象是他自己。死亡一直萦绕着埃贡·席勒的生命,对人性也是巨大的嘲讽。他笔下的人体姿势扭曲怪异,人物消瘦憔悴,色彩构成压抑、质朴,同时突出强调出血红色,就像我们这里看到的中国灯笼花一样。它们的色调与艺术家脖子和嘴唇上斑驳的红色斑点构成呼应和回响,同时,着重描绘出的深色衬衫与他有斑疤的面貌彼此平衡。席勒的作品都是发自内心的,他对性的处理富有侵略性,同时伴随着性可以导致的痛苦和隔膜。

席勒成就的本质,是将人类形体、有时甚至是风景,变成载体,成为人类感情最全面的展现。他大多数作品的特色都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主要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体现出一战前人们在意识末日降至时对自身的不惑与痛苦的挣扎情感。而在这幅画中,我们也能洞悉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描绘自我也是其得以宣泄内心的压抑、痛苦的重要方式。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haohua.com.cn/archives/316727

(0)
qingfanqingfan
上一篇 2023年4月26日 上午10:34
下一篇 2023年4月26日 上午10:58

相关推荐